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2章 时间如水

贞观八年,五月。

科举结束,李二震怒,断了一大批家族上升的通道,三代不为官,若无意外,这些家族恐怕就难以再逍遥下去了。

同年,六月,新式竖炉锻造成功,钢铁产量较之以前,上升了数十倍不止,钢铁的价格相比较于以前,在一瞬之间变成了白菜价,与之相对应的,曲辕犁、手铠,产量也随之而提升,价格反而进一步下降,仅仅用了数月,就风靡全国。

随着时间逐渐流逝,林秋手中的现金流在不像之前那样入不敷出,慢慢记得滚雪球之下,商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林氏商会开始遍布于天下每一个角落之中,商会之中需要的成员数量自然也就愈加的纷杂,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军队之中退役的老兵,有九成都入了商会之中做了镖头等工作,以至于哪怕在之后藩镇割据的年代,没几个商会能走通天下时,只有林氏商会所到之处,无人敢惹。

没办法,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说句严重的,就算是惹了朝廷,都会因为四处起火,而可能无法专心追捕于你。

可要是惹了林氏商会,瞬间就会让全国的押运服务停止,商会暂时歇业,接近八万的老兵,从四面八方赶向被劫运之处,只是为了护短。

那一个匪窝本身规模还是不小的,足足上千人,可以称作是一方山大王了,可是,在装配了纯铁制铠甲暴力手铠以及反曲弓等精锐兵器的情况之下,林氏商会只是用一轮箭雨,就直接将废窝给灭了。

动作如雷霆般迅速,消息短时间就传遍了天下,自那以后,林家商会走向各城时,哪怕门口都正在有人打仗,都不敢去招惹林家的招牌,纷纷让开一条通道,直到林家走去之后再接着打仗。

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贞观八年,七月。

各地再次爆发灾情,蝗灾旱灾皆有,遍布十九州。

只不过,这一次,所谓的天灾,却完全没有造成丝毫的人祸。

蝗灾?

林秋向着百姓们介绍了蝗虫的一百零八种吃法,在各个城市通过林氏商会摆出成品让百姓试吃之后,所有的人都在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在这个年代,杀牛违法羊肉极贵,就连猪鸡鸭都是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候才能吃得上的,平时能够吃大米填饱肚子,就算是极为奢侈的生活了,更多的普通百姓吃的是窝窝头糟糠面,可想而知生活有多么艰难困苦。

在这种凄惨的生活条件之下,林秋突然爆出来的,一款美味无比的肉食,岂不让所有居民动心?

一个个人的眼中都仿佛闪起了红光,变成了传说之中的猎杀者一样。

蝗虫为灾?

怎么可能!

几百万号人在田野里日夜不停的抓捕,就算是吃不完,林氏商会也出了十二文钱一斗的价格进行回收蝗虫肉。

虽然作为一种肉来说,和粮价有些相近,这实在有些掉档次,可是,这是无本的买卖啊!

蝗虫又不用他们去养,去等去繁殖,去田野里一抓,用网兜一捞就能捞个一两斤了,这不是在捡钱吗?

以至于原本应该在短时间内密密麻麻升空,遍布全国吃掉所有植物的蝗虫,却在短短十日之中,被各地居民捕杀殆尽,清理的不剩分毫。

甚至于,最为凄惨的是,有些居民觉得,养蝗虫可要比养猪简单多了,一个个的借着曾经从林秋那里学到的大棚技术,略作修改就造出了一件又一件。封闭的蝗虫巢穴。

里面被撒着一些废弃的谷料,蝗虫彻底成了一些人的经济来源,而在市面之上,也是畅销无比,到了最后,甚至发展到一家饭店之中没有蝗虫肉,都好像是少了一道招牌菜似的。

这是其一。

关于旱灾,林秋提前了十多个世纪,开始了南水北调的工程。

只不过,这一项工程实在是太过于浩瀚,消耗的时间是以年来作为单位进行计算的,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进行缓解。

于是乎,林秋又想出了几种办法来对旱灾进行调理——

第一,是灌溉设施的改善和灌溉机械的使用。

其实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水量还是充足的,之所以会出现旱灾,乃是因为雨量不足而导致的。

既然如此,林秋生产了新的灌溉设施和机械,通过手摇式的水泵,可以遥遥的将几百米外的河流之中的水源引入到农田之中,如此一来,起码保证了稻田不会因为旱灾而死,导致颗粒无收。

其次,.推广水稻旱作技术。

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辅以人工灌溉。

以这样方法种植生产的水稻,并不需要建立水层,所以渗漏小对水量的需求也非常少,在整个种植过程当中,需求水量相比较于之前节省了足足四分之三左右,这一种方法的推广,同样让旱灾对于居民种植的影响小了许多。

第三则是水稻节水栽培技术。

在现代之中,据有一系列的水稻栽培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旱育稀植技术,顾名思义,这是采用旱育苗的方法来培育秧苗,相比较于传统的栽培方式,这种技术可以节约水源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同时还能够提升秧苗的抗病害能力。

第二点的话,则是薄膜覆盖的技术,相比较于常规的水稻种植。这种方法最简单的操作就其实是在栽培池上面附一层塑料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水分的蒸发与流失,节水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同样是一种非常靠谱的方法。

鉴于在这个年代生产塑料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林秋改进的方法将塑料膜换成了牛皮等,虽然成本比较高,可相对于颗粒无收的凄惨情况来说,这样做的收获还是要远高于付出的成本的。

另外林秋还科普了一些寻找水源的方法,比如说:在干枯的河床外弯最低点、沙丘的最低点处挖掘,可能寻找地下水。

也可以采用冷凝法获得淡水,这个就是要在地上挖一个直径和深度二比一的坑,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就会升温而产生蒸汽,只要在坑洞上面提前付好牛皮膜,水蒸气达到饱和之后,就会在牛皮磨砂面凝结成为水滴,沿着边缘下坠,落入准备好的容器之中。

还比如……

一个个方法传播出去之后,林秋的名声大噪,甚至在某些偏远地区出现了,人不知皇帝不知县官,但却知道林秋的事情。

毕竟,天高皇帝远,也没人去管他们,可林秋传播出来的计数方法却对他们有着活命之恩,如此一来,又怎能不在家里供上长生牌作为感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