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外的灾区,依旧是一片疮痍。林墨尘每日奔波于各个村落之间,亲自视察救灾工作的进展。他的身影在泥泞的道路上穿梭,神色疲惫却目光坚定。
这一日,林墨尘来到了一个名为李家村的地方。村子里的房屋大多倒塌,村民们都聚集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林墨尘走进村子,与村民们交谈起来。
“乡亲们,此次灾情严重,但朝廷不会忘记大家,我们一定会共同度过难关。”林墨尘说道。
一位老者站了出来,说道:“大人,我们也想为救灾出份力,只是不知从何做起。”
林墨尘微笑着回答:“老人家,我此次前来,正是想听一听大家的想法。”
这时,一个年轻的村民说道:“大人,我们村有一种祖传的草药配方,可以治疗伤口,防止感染。”
林墨尘眼前一亮:“这可是个好东西,能多采集一些用于救治伤员吗?”
村民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只是草药生长在山上,现在道路难行。”
林墨尘立刻说道:“我会安排人手,协助你们采集草药。”
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林墨尘发现了许多类似的民间智慧。有的村民懂得如何用简易的材料搭建牢固的临时住所,有的村民知道怎样寻找干净的水源,还有的村民掌握着独特的种植技巧,能够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蔬菜。
林墨尘深受启发,他意识到,百姓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些都是救灾和重建的宝贵财富。
回到营地后,林墨尘立即召集了手下的官员。
“在救灾过程中,我们不能只依靠朝廷的力量,要广泛听取百姓的意见,发掘民间的智慧。”林墨尘说道。
官员们纷纷点头,但也有人提出疑虑:“大人,百姓的方法是否可行,还需验证。”
林墨尘坚定地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对救灾有益,我们都应该尝试。”
随后,林墨尘下令在各个灾区张贴告示,鼓励百姓们贡献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并设立专门的接待处,听取百姓的意见和建议。
消息传开后,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前来。有的带来了自已发明的简易工具,有的讲述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应对灾害的经验。
林墨尘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讲述,并安排专人对这些方法进行整理和试验。
其中,一位名叫张铁匠的村民,展示了他打造的一种特殊的犁具,可以在水淹过的土地上更轻松地耕作。林墨尘亲自观看了试验,对这种犁具赞不绝口,并下令大量制造,分发给灾区的农民。
同时,林墨尘还发现,百姓们在面对灾难时,自发地组织起来互相帮助。他决定鼓励这种行为,并组织互助小组。
在一个集市上,林墨尘发表了讲话:“乡亲们,灾难面前,我们要团结一心。我鼓励大家成立互助小组,共同抗灾。”
百姓们纷纷响应,很快,各个灾区都成立了互助小组。有的小组负责修缮房屋,有的小组负责分发物资,有的小组帮助照顾孤寡老人和儿童。
在一个互助小组中,一位名叫刘大嫂的妇女,每天为受伤的村民做饭洗衣,不辞辛劳。
“能为大家做点事,我心里踏实。”刘大嫂说道。
林墨尘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感慨。
在百姓的智慧和努力下,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倒塌的房屋逐渐被重建,荒芜的田地重新长出了庄稼,灾区的生活慢慢恢复了正常。
然而,林墨尘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要将这些民间的智慧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为今后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好准备。
在一次总结会议上,林墨尘说道:“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智慧,与他们携手共进,才能让长安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