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一听,心里更加着急,他连忙辩解道:“话可不能这么说,柱子。我们得讲公平,不能光凭个人喜好来。你得想想其他人家的情况,也得让他们心里平衡。”
何雨柱一听:“一大爷,我们得把话说清楚。你说这个公平,到底是怎么个公平法?难道就是你说了算吗?有的人家里确实困难,捐点菜无可厚非。但有的人家里条件明明还不错,也让他们捐菜?就拿贾家来说吧,他们家真的需要吗?有谁知道他们今年买了多少菜吗?”
这时阎解成插嘴道:“这个我知道,贾家应该有三百多斤的冬储菜吧。”
何雨柱一听,心里更加有底了。他说道:“大家听听,三百多斤!一个人一个月顶多吃三十斤蔬菜,他们家四口人,一个月顶多也就吃一百二十斤。冬天也就三四个月,他们要是省着点吃,完全可以过冬。”
何雨柱看了看易中海,继续说道:“还有,这位一大爷不仅是院里的大管家,还是贾东旭的授业恩师呢。师徒如父子,私下里帮衬一把,那也是人之常情。
这样贾家储存的那些菜,再加上一大爷时不时地接济,他们过冬还用发愁吗?”
何雨柱故意拉长了语调,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接着说道:“所以我们得擦亮眼睛,看看这所谓的困难户,到底是不是真的困难。贾家那条件,储备的粮食都能堆成小山了,还张口闭口说困难,这不是笑话嘛!我们大院里的兄弟姐妹们,哪个不是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谁家的粮食不是省着点儿吃?”
说到这里,何雨柱故意停顿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提高了音量:“我现在就想问问,我们大院里有多少户人家,储备的冬菜连三百斤都不到?要是真有困难的,就举手示意一下,让大家伙儿都看看!”
话音刚落,就有好几个邻居犹豫着举起了手,其中一个妇女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我们家五口人,就靠那点儿微薄的收入,愣是只攒下了两百多斤菜。为了过冬,我们打算能省则省,一天就吃两顿,要是实在不行,一顿也得将就着过。”
“我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又一个邻居接过话茬,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只要能勉强度过这个冬天,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什么苦没吃过?”
旁边的一位大妈也跟着叹息:“是,这年头,能有个东西填填肚子,不被饿死就不错了。
哪里还敢奢望顿顿都吃饱?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福分了。”
何雨柱听后,眼神更加锐利,他扫视了一圈众人,语气坚定地说道:“大家伙儿都听听,这才是我们大院里真实的声音。看看这么多人,比贾家困难得多,他们都能咬紧牙关挺过去。
凭什么贾家的人就过不下去?他们家里储备的粮食,比我们多数人都要多,还要我们给他捐菜,这还有公平可言吗?”
“说实话,贾家的人生活条件挺不错的,他们真的不需要大院里的其他人给他们捐菜。”
何雨柱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坚定,仿佛是在为大院里的公平而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