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1章 开除

上集说到,与陈福贵同村的老王给自己弄到手了一张准生证,结果是证到手了,自己却没有能力生了,这事在村里成为大家的谈资。

这一集讲到,五月的阳光如金色的纱幔一般,轻柔地洒落在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下。这棵槐树见证了村庄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它的枝叶繁茂,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树荫。

陈福贵,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正慢悠悠地晃到这棵老槐树下。他眯起那双浑浊的眼睛,似乎在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他的步伐有些蹒跚,却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陈福贵的这个“情报站”,其实就是老槐树下的一块大石头。每天,他都会准时来到这里,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一起闲聊。然而,最近他的行为却有些特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村里新上任的计划生育监督员呢!

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一些小道消息,只要是能打听到的,陈福贵都不会放过。他像一个信息收集员一样,对各种消息充满了好奇心。有时候,他会和其他老人争论不休,就某个政策的具体实施细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他又会神秘兮兮地告诉大家一些只有他才知道的“内部消息”,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小小的“情报站”,成了村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家都喜欢在闲暇时来到这里,听听陈福贵的“情报”,然后再一起讨论一番。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小村庄里,陈福贵的“情报站”就像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村民们能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老陈,又来查岗啊?"卖豆腐的老李头打趣道。陈福贵不搭腔,只是神秘地咳嗽两声,目光扫过树下乘凉的几个闲汉,最后锁定在二狗子身上。这个外号"消息灵通人士"的瘦高个儿正蹲在石碾上嗑瓜子,瓜子壳在脚边堆成个小山包。

"你们知道吗?县城里出了一桩怪事呢。”二狗子压低声音,双手无意识地摩擦着。他的眼睛一亮,吐掉嘴里的瓜子皮,绘声绘色地讲起张大庆家的事。原来张大庆的儿子在县农机站当会计,为了生儿子,把怀孕的媳妇藏在地窖里八个月,结果孩子满月酒上被人举报了。最后,张大庆被单位开除了,好好的工作就这样没了。

树下的听众越来越多。王寡妇挎着菜篮子凑过来,卖酱油的小贩也支起耳朵。陈福贵听着听着,突然想起自家儿媳己经生了两个男孩了,心里觉得自豪多了。他下意识挺首佝偻的背,整个人显得精神焕发了起来。

"要我说啊,"陈福贵突然提高嗓门,"这城里人就是死脑筋!"他掰着黝黑的手指头算账:"丢了好不容易考上的铁饭碗,往后孩子的奶粉钱从哪来?哪像咱们农村..."话没说完,远处传来老伴张桂花喊他回家吃饭的声音。老头起身拍拍屁股上的土,临走还不忘叮嘱二狗子:"有啥新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啊!"

夕阳把陈福贵的影子拉得老长。路过的村民看见他,有的热情招呼,有的低头快步走过。村口的喇叭突然响起,播放着计划生育的新政策,但没人认真听——大家都忙着盘算自家的小九九。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每个家庭都在政策与传宗接代的夹缝中,演绎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陈福贵刚迈进家门,张桂花就端上了饭菜。“今天村口又听啥稀罕事儿了?”张桂花问道。陈福贵坐下,边吃边把张大庆家的事儿说了一遍。张桂花撇撇嘴,“哼,他家就是贪心,这下好了,儿子工作没了。”

夜里,陈福贵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到自家两个孙子,比起同村的张大庆强多了,眼前最挂心的是儿子和儿媳妇在外面不知道怎么样了,现在政策这么严,会不会有麻烦呢?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村口老槐树下。二狗子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老陈,我又打听到消息了,听说上面要下来检查,查得可严呢!”陈福贵心里“咯噔”一下,这下肯定又会查到自己家,虽然儿子和儿媳妇都不在家,但保不齐会有别的事儿。

他多么希望,儿子和儿媳这段时间一定要收敛点,别给人落下把柄。接下来几天,陈福贵像个卫士,密切关注着村里的动静,生怕自家在这政策的风口浪尖上出什么岔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