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谦虚,黎晨芘回复了文凌昔。
【嗯,这次超常发挥了。】
文凌昔再次给黎晨芘发了一个赞的表情包。
文建来很快把食材买了回来。
已经中午12点了,文凌昔还没吃饭。
“厨房有早上的白粥,你先垫下肚子,等我煮好猪脚将近一个小时。”
“好。”
文建来扶着文凌昔去了厨房,帮她打好饭。
“你随便搭配点咸菜,等猪脚好了再吃顿好的。”
文凌昔边吃饭边看文建来处理猪脚。
文建来把猪脚清洗干净后放进开水里焯水。
“这是要煮了吗?”
“不是,先焯掉血水和杂质。”
猪脚在锅里焯水,文建来在一旁把准备好的调料先放在了高压锅里。
“有姜、八角,香叶,桂皮,咦,怎么还有葱段,爸我不要葱。”
文建来闻言把葱段拿了出来。
“怎么还是不喜欢吃葱。”
“没办法,受不了,没法将就,就像有的人不喜欢香菜一样。”
“长大了还是挑食。”
“哪有,我只是挑好吃的吃。”
“挑食给你说那么好听。”
“反正我又不会长高了。”
文凌昔今年已经16岁了,身高一直稳定在159,她对外都说160,这一厘米实在是太难长了。
大多数女孩在16岁左右骨骺线就开始闭合,身高会逐渐放缓并最终停止增长。
文凌昔怀疑自已骨骼已经闭合了。
文凌昔想起一件事。
高一班里有个男同学168,比她没高多少,有一回打篮球给摔骨折了。
正所谓伤筋动骨100天,为了不影响学业,在家躺了2周就拄着拐杖来上课。
为了让孩子快点好起来,他妈妈在学校附近租了房,每天带各种骨头汤,还陪着他做康复训练。
不曾想到了学期末对方蹭蹭蹭长高了10cm。
震惊了文凌昔。
按对方的说法,有可能是骨折打开了骨骼,同一时间进补了大量营养。
因祸得福,促进了身高。
班里很多想长高的同学动了心思。
生物老师说骨骺愈合不良会影响身高,不宜去刻意骨折寻找长高,有可能反而导致生长受阻。
只能说那位同学实在太凑巧了。
现在她正好摔到腿,虽然没有到骨折的地步,只是流血而已。
若是在这段时补充营养,会不会有机会突破那1厘米。
可以赌一下,反正她受伤正好也需要补。
“爸,爸,我想喝骨汤补钙,想长高。”
“刚不是还说长不高了吗,何况这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也不高啊,你还不如喝牛奶。”
“这样吗,但是纯牛奶我不喜欢。”
纯牛奶没什么味道,文凌昔比较喜欢喝酸奶。
“好吧,那我回学校去小卖部买箱牛奶坚持看看。”
“你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坚持喝一年看看,你表弟就是每天一杯牛奶,现在都快180了。”
文凌昔有个表弟,是妈妈的弟弟,也就是她小舅的孩子,今年初三,7月份就要中考了。
“行行行。”
文凌昔吃完最后一口粥,自已扶着墙回房间休息了。
午睡一觉醒来已经快2点了,家里都是桂皮和八角融合猪脚的香味,文凌昔条件反射快要流口水了。
文凌昔挪着小步走到客厅。
果然还是要自已多走走,不然还以为自已不行。
“醒啦,去洗下手来吃猪脚了。”
中午吃的那碗粥早就消化了,上个厕所就没了。
“我和你妈说了你受伤了,她请假在回来的路上了。”
文凌昔咬了一口猪脚,猪脚经过高压锅的慢炖烹制,肉质,入口即化。
“啊,我又没多大事,怎么还请假回来了。”
“我等下要去供应商那里看下材料,你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
“好吧,我都十六岁啦,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文建来又往文凌昔碗里放了一块猪脚,“你60了在我眼里还是孩子。”
确实,在父母的眼里,无论我们多大,永远还是那个孩子。
门关传来了开门声,是刘玲回来了。
“妈!”
刘玲在门关边换鞋边问道,“好点了吗?”
“有,没一开始摔的时候痛了。”
刘玲在文凌昔旁边坐下,上下看了一眼,才彻底放下心来。
“晚点我给你换药。”
文凌昔乖乖点头。
“什么比赛值得你那么拼命啊?”
不同于文建来,刘玲会事后追问原因。
“就是报名了800米,看到班里同学那么努力,我也想努力。”
刘玲这才明白了她的心思。
“下次可别这样了,量力而行,你爸说你摔了的语气我还以为骨折了。”
文建来电话里说的有点夸张,吓得刘玲二话不说找老板请假。
刘玲没怎么请假过,很快就批了下来。
文建来把厨房收拾了一下,顺便把垃圾带了下去。
“那你们聊,我走了。”
“好,拜拜爸爸。”
突然多了一个不用学习的午后,文凌昔把从学校带来的明朝那些事儿拿出来看。
“怎么不去休息,还看书呢?”
刘玲看到文凌昔在看书,还以为在学习。
“我回来后睡了快2个小时了,不能再睡了,不然晚上脑子得蹦迪。”
文凌昔把书本封面摊开给刘玲看,“这是课外书。”
“行,那你看吧,我看会电视,如果伤口痛了喊我。”
第二天起来,文凌昔没想到这个身子腰酸背痛,特别是腿,上下楼梯都难迈开。
“爸,爸,快来。”
文凌昔艰难的下床穿好衣服,一步一步挪到客厅坐下。
“怎么了怎么了?”
文建来在房间收拾衣服,准备把冬天的衣服拿出来晒好包装起来。
“我的腿好酸痛啊,快走不了路了。”
刘玲听到文凌昔的叫喊也从厨房出来,建议道,“那去医院看下。”
文建来想了想,问道,“乖女,要不老爸带你去看中医?”
文建来觉得文凌昔的酸痛去看医院大概率又是开一堆药。
一堆吃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效果的药。
文凌昔经过上次中医问诊后是对中医还是挺感兴趣的。
“好啊。”
文建来带她去的不是中医院,而是一个私人诊所,当地人称呼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并非是没有本事的医生,其实就是乡村医生。
文建来认识的这位赤脚医生祖上是中医世家。
文凌昔同文建来到诊所时看病的人很多。
看来,中医在乡村这个角落发展的挺好的。
中医和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只在农村发光。
文凌昔看着一排又一排的中药,内心有什么东西正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