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上车坐好,文建来打转方向驶向国道。
“西西啊,刚那个同学谁啊?”
兰妮在绑安全带,心想刚不是和您说了吗,这该不会是想套文凌昔的话吧。
文凌昔你可要好好说话啊。
文凌昔把掉下来的碎发重新绑好,回复道,“我新同桌来着,你看到了是吧?”
文凌昔的语气自然,兰妮提着的心也就放下了。
“长得挺周正的,看着不爱说话。”
“还好,他学习成绩超级好,老师叫他辅导我,是个大好人。”
还在原地的黎晨芘没有预兆的打了一个喷嚏,他可不知道他已经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张的好人卡。
这么一说文建来就想起了文凌昔上学期期末成绩倒退事情,在这一块也就不多说了。
“兰妮明天要一起跟你爸妈去山上扫墓吗?”
兰妮点头,回道,“要去,明天和我堂哥一家一起去。”
一路上文建来的嘴一直阿巴阿巴的,路有多长,他的话输出就有多少。
“叔叔,前面路口放我下去就可以。”
文建来看了一下,是一个超市,“是要帮你妈买东西吗?”
“对,他们还差一些东西,叫我顺带回去。”
兰妮下车后,文凌昔才对他爸说,“你话好多啊。”
“你这才多久没见就嫌弃你爸话多了。”
文凌昔偷偷翻了一个白眼,谁叫她有一个戏精老爸。
“你永远是我最爱的爸爸。”
到家时刘玲已经煮好了晚餐。
“你们两个赶紧来吃饭,吃完我们就出发了。”
明天清明节需要上山扫墓,家里祖先坟地都在乡下。
若是明早出发路上容易塞车,到山上后容易塞人,一合计还不如计连夜先回村里。
村里爷爷奶奶家有他们的房间,离扫墓的地方走过去不到15分钟。
“好,爷爷奶奶知道我们今晚要回去吗?”
文凌昔抓了一只螃蟹,咬了一口,满嘴蟹肉味。
“你爸说了,老人家正盼着你呢。”
“好耶!我也好久没见到他们了。”
文建来的哥哥文建平生了两个男孩,文家也就文凌昔一个女孩,从小老人家就挺稀罕文凌昔的。
再后来文凌昔长到3岁,皮肤白嫩的,说话比两个哥哥还利索,的老人家不舍得放开她。
从文凌昔家到乡下不塞车的情况下需要开车一个多小时,吃过饭后文凌昔帮忙收拾好厨房。
“几点了建来?”
文建来刚把扫墓的东西搬到车上,听到问话赶紧回复道,“7点26分。”
“西西收拾好了吗?”
“好了好了,可以出发了。”
七点国道的灯已经亮了起来,沿着国道开进乡道,高楼大厦被甩在后头,很快就可以看到井然有序的低矮的房子。
现在的乡村已经不同于传统刻板印象中的样子,在乡村振兴提出后,很多乡村都富裕了起来。
原本泥泞的道路早已铺满沥青,暗黑的道路两旁站着一盏又一盏路灯。
文凌昔向车窗外看去,可以看到村里充满了涂鸦艺术。
“这才多久没来,怎么变化那么大了。”
文凌昔指向村里的涂鸦墙,拉着刘玲一起往外看。
“这搞得有模有样的,这几年国家大力搞乡村建设,看样子还不错。”
“那是,听我哥说村里还引进不少产业,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这个文凌昔听明白了,国家这几年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我还学过城乡一体化,不会过几年就有商场了吧?”
已经晚上9点了,乡村的居民很早就熄了灯,门口的灯都换成了声控灯。
有车路过时应声而亮。
文建来开进村里的路,地图喊了一路的无名路。
“那还真别说,有很大可能,可别小瞧村里的发展速度。”
听上去让人很兴奋,文凌昔虽然不生活在村里但是能够见证它发展起来,也是充满自豪感的。
“我看到爷爷家了!”
村里基本都是自建楼房,一栋挨着一栋,只有一栋楼门外灯开得明亮。
汽车在门外停下,两位老人听到车声打开大门,文凌昔推开车门奔向他们。
“奶奶,奶奶,好久不见。”
文老太太抱住文凌昔。
“哎呀哎呀,我的西西,长高了。”
“哼。”
哼的一声文凌昔才注意到一旁的爷爷,赶紧从奶奶怀里出来,抱住爷爷。
“爷爷爷爷好,我也想爷爷了。”
文老这才笑了起来。
文凌昔向奶奶咧嘴一笑,爷爷太好哄了。
“快进去了吧,太晚了,让你爷爷奶奶睡觉了。”
“好嘞。”
文凌昔站在两人中间,左右挽住了两位两人,陪他们慢悠悠的走进里屋。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可是有两个宝,文凌昔挽住两个老宝贝。
文老太太已经帮他们一家三口收拾好了房间,睡在床上时文凌昔都能闻到被子上太阳的味道。
第二天凌晨下了点小雨,不算大,天气多云。
晨曦微露,伴随着天边那泛起的一抹淡淡的鱼肚白,文凌昔一家同大伯一同前往目的地。
“西西。”
是大堂哥,大堂哥走到在文凌昔旁,替她挡路边的车,形成安全的壁垒。
大堂哥比文凌昔大了三岁,今年已经大二了,小堂哥今年高三在学校学习没回来。
“大哥。”
文凌昔很久没和大堂哥交流过了,对大堂哥的现况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大哥学的什么专业呀?”
“自动化。”
“主要学什么?”
文凌昔对大学的工科专业有点模糊,听不太明白。
“本科就是一个万金油专业,学什么都不专,你以后避开这个专业。”
文建平走在他们前面,听到回过头问道,“西西以后要学什么专业?”
“还没想好嘞。”
“考不考虑学医啊?”
文凌昔还没回复,大堂哥先不赞同道,“爸你干嘛叫人学医,没听过叫人学医,天打雷劈吗?”
“这不希望家里出个同行吗。”
文建平是村里有名的医生,目前就职于村里唯一的乡镇卫生院。
文建平毕业于医学院,是村里第一个医学生,毕业后直接了入职市里的三甲医院。
后来乡村振兴的风吹到了家乡,在和家人商量下,他辞掉了三甲医院的工作,回乡助力完善家乡医疗建设,一晃也就五年过去了。
文凌昔挠挠头,文建来一直以来希望她能够去学中医,大伯今天也问了一嘴,看来老一辈的人对学医还情有独钟。
文凌昔佩服于大伯的壮举,放弃了原本的光明前途,选择扎根基层。
他听到了基层对医疗人才的呼唤,一腔热血投入其中,无怨无悔。
人这一生,多么幸运能够找到自已真正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