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承乾焦灼的等待当中,于三月十二日这一天,林秋终于在他的心心念念之下到来了。
而这一天,当日送出去的曲辕犁数量为,一百八十台。
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连日来,李承乾万分不舍自己的钱包快速缩水,但他更不敢为了一点钱财就让自己在长安城变得臭名昭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可能的话,他早就派出八百卫士用刀架在林秋的脖子上令他前往接手了。
今日听到李玉汇报林秋到来的消息,他自然赶忙从太子府赶向了研造局。
“各位大师,不必担忧,我这个人一点都不小气,虽然你们被调过来的原因是为了抢我的生意的,虽然你们在我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就学习了我的专利,虽然你们的前主子要提桶跑路了,虽然…”
在众多铸造师的面前,如同列出十八宗罪一般,林秋一本正经地慢慢说着,听得前者们的额头上都不禁冒出了冷汗,十分怀疑眼前这个年轻的小鬼想要以公报私。
列举完毕后,他的话头突然一转,笑道:
“但是,谁让我宽容大度呢,这些事儿我都不与你们计较,我们只来说说,今后的工作问题。
首先,我知道你们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不愿意离开故土,摄于太子之位不得不来的,现如今,有人不愿意留在此处吗?我会送一些盘缠派人保护你们离开。”
林秋正色的说道,对于他来说,眼前的人也确实有些超出需求了,之前也就是刚刚起步,才会让这些铸造大师们去干一些妇人们都能做得了的活,等到大规模的铺开以后,捏泥巴,妇人能干,熔铁水,学徒工能干。
在没有机械自动化的时候,只有将入职的门槛降低了,过程简化了,那才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的量产。
不然的话,每日三班轮倒,就算人能受得住,那个熔炼炉也该被烧化了。
不过不出所料的是,在场一百多号铸造师,真正打算要离去的,仅仅只有四人,
其中有三人已经是六十高龄,垂垂老矣,这种年纪在这个年代,换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早就入了土了,即便身为锻造师,它们的腰背也早就已经佝偻弯曲,早已没有了钱财之念,只想回乡养老。
林秋会让杨成派老兵保护,先是安顿好了这些人,然后他才继续开口,
“第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崔蛮子他们,还会有别的工作,这里依旧是由你们来进行,工作已快一个月,该有的架构已经组织好了,就依照原先不用再进行改变。
第二,你们的工作内容需要转变,派出三分之一的人来,我会让他带队去附近的矿场,那里已经有了组织好的工人,就只等着培训,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尽量在三日之内完成。
不需要让他们全部都会,只需要每人会捏一种模具,有一个人能提着铁汁灌,这就足矣了。
这一部分的工作不算苦累,有些麻烦的只是来回的路程比到这里会远上一截,愿意去的,工资按照原本的程度进行结算。”
“林…局长,原本的程度是指?”
有人抬手提问,他们之所以留在这里,那不就是为了高昂的工资吗?本身长安的工资就要比周边更高,在加上林秋三分五次提价,哪怕是涨幅最低的都已经翻了四倍有余,这些外地来的铸造师,在这里干活一月,堪比之前半年的收入,也难怪他们会不愿离开了。
“我可没兴趣去核算你们在自己原本的地盘一个个究竟工资多少。”
林秋的话语让众人都有些掩饰不住嘴角的笑容,
“留守在这里的,工作内容会更精细一些。”
哦?
众人都不由的被挑起了好奇心,毕竟,在他们看来曲辕犁就已经够精细了,可他们也从留守的几个老人的口中知道,对于这种铸造方法,林秋本身是毫不在意甚至打算随意流传的。
只不过后来为了送太子一份特殊的礼物才有特意去申请了专利权,他们第一次听说这种事的时候,也是感觉诧异万分。
一个个都是心里暗说年轻人无知无畏居然敢得罪太子殿下,没想到一个月下来,服了软的反而是后者,也是从那一刻起,他们才真正的开始佩服起林秋。
在自己等人眼中妙到毫颠的曲辕犁,在林秋眼里却只是可以随意摆弄顽劣产品,那么连后者都开始说精细的东西,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
“哐啷!”
林秋没有先开口,而是让人去取了一些红砖来。
众人有些迷茫,不太了解其中的意思,并且想认真地提醒林秋,他们的职业是铸造师,是打铁的。
瞅瞅这一段时间以来,他们究竟在忙一些什么,捏泥巴,生火,浇筑,虽然生产效率确实提高了,但是这样打出来的工具是完全没有灵魂的,而现在呢,你居然不带我们玩铁了,改玩砖头?
“各位请看,这一块红砖,与平常日子里建房的材料有什么不同?”
这些人又不是搞建筑的,哪里能分辨得出来呢,有人说是纹理有人说是致密度,不一而足。
没想到,林秋揭晓的答案却是:
“耐高温。”
???
这么隐蔽的特性,你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
喜欢逗人玩儿是不是?
那些初次见面的铸造师恨的有些牙痒痒,林秋的老熟人,更是一个个抽出了一块红砖,捏在手里掂了掂分量,看看拍人是否趁手。
“谁敢动我,工资超级减倍!”
林秋看了一眼,丝毫不惧,平静的说道。
有人说捏住一个男人的心就要先捏住他的胃,那都是扯淡,明明是要先抓住钱包才是。
作为大金主,想要被敲,那必不可能!
一个个老爷们儿讪讪地把板砖放下,听起了林秋的详细介绍:
“这种红砖,最大的优点就是抗高温性能好,而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制造出更大规模的熔铁炉。”
你要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
听到林秋的话,众多铸造师眼中都冒起了蓝光,这怎么可能?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如此长的间隔里,熔炼炉的发展也仅仅只是从直径三四米扩大到五六米而已,几千年来的进步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你说这么一块小小的红砖,居然是能够对炼铁炉进行重铸的契机?
可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