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百份之中有足足十二张卷子,其中几道题答的一模一样。”
刘大人听的有些哑然:
“这是什么问题?答案是固定的,难不成还非要让他们写错才正确吗?”
“不,主要是,他们写的答案与题目压根没有丝毫的关系,可谓是八竿子都打不着,这种奇经怪论,居然能在同一处题目之上反复出现,绝对有鬼才是!”
刘大人懵了:“???”
怎么会这样?
现在的世家沦落到这种地步了吗?
他们是知道,科举考试之中有人在知到考试题目后,会借着送饭之举将答案送入其中,这也算是某一种潜规则了。
可是,你送答案送错了,那就有点扯淡了吧?
更何况,就算有一家犯蠢,不可能所有的人犯的蠢都是一模一样的吧?
怎么会突然出现十二份错在相同处的试卷呢?
此事可大可小,至于事情大还是小,那当然得看看犯错的人是谁了。
刘大人下意识的想拆开糊名看看这些考生是哪家的蠢货,不过手掌在摸到封纸的时候还是犹豫了,这些纸封都是林秋家特制的,拆开以后再也贴不回去的。
刘大人只能心中暗骂了一声,终究还是没敢拆开,说道:
“罢了,也就十多张而已,全都打上不及格,发回原籍吧,算给他们一个机会。”
“大人,我觉得,事情可能有点大了。”
另一个官员又是站起道,
“我这里也有十七张试卷,其中错误之处完全相同,答非所问,荒诞无比。”
刘大人有些懵了,要息事宁人吗?三十张试卷了,这可不是小数…
不过还没等他下决定,考场之中又有此起彼伏的声音响起:
“刘大人,我这里有十四…”
“我这里…”
一通乱糟糟的话语下来,刘大人心中知道,这事不是自己能压得了的了,只能说到:
“先不用批改了,将所有的试卷审核一份,看一看到底有多少试卷之中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说着,他的心中暗骂:
一群不知好歹的蠢货,一个多月前陛下刚大发雷霆,取消了所有考生的考试成绩,今天又出现了这么大规模的集体作弊案,这是要逼着陛下发飙啊!
统计完毕,最终的统计结果,让刘大人看着眼睛有些发晕,总数六千八百余份试卷,其中出现答案雷同者,三百七十余人!
“上…上报给陛下吧!”
刘大人无力的说道,他无心去管这些试卷之中是否有家族的子弟,他隐隐能猜到,这些人,大概没有一个是寒门百姓…
或者可以换一句话来说,能够有本事把答案送进考场的,也唯有手眼通天的那些派系了。
消息被快马加鞭送入了皇宫之中,当即让李二大怒!
“不错!朕的好臣子,全都是人才呀!”
李二看着手上的奏折,情绪激动之下,手指竟然不慎将奏折撕碎,
“好好的科举制,让他们变成了养蛀虫的地方!只是简单的作弊,送一些子弟进入官场,就连朕都不打算说什么。
可他们好歹送一些有脑子的呀!
连题目和答案是否吻合都看不懂,这种文化程度水平和白丁又有什么区别?!他们能认得清楚字吗?!”
“朕的大唐,是要交给这种渣子来糊弄的吗?!”
庆澈在李二身后跪倒安慰:
“陛下息怒,这件事想来是林秋所做的,卑职知晓,他每次在送饭之时都会带着手下的一帮铸造师把馒头拉进屋里鼓捣,说不定,作弊的人数没有那么多…”
庆澈话里的潜在意思是指,这其中有一些人可能是林秋故意给他们塞了答案,才导致会出现这种惊人的数目。
可在实际上,两人心中都明白,林秋不会做这种事情的,后者真的要报复,那都是借势而为,比如说太子,明面上后者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的抢到了想要的东西,可一毛钱没挣到不说,还被坑了不少的家底。
只是单纯的陷害,且不说,这种方式多容易被拆穿,就算是陷害,林秋也没拿刀架在那些人的脖子上,让他们抄吧?
还不是自私在作祟!
“都给朕彻查!”
李二冷冷的说道,
“负责监考者,送饭食之人只能够把馒头送到考场门口,压根走不进去,这三日能够自由进出的也就那么几人而已。
去,查出来是谁把考题卖了!”
“另外,将这三百七十四人的家族全部标记,按照律法,三代子弟,永不录用!”
没想到,就连庆澈都没有第一时间去执行命令,有些犹豫的低声道:
“陛下,那些子弟牵涉的家族数量不少,足足有六十多家,和当朝正三四品官员有所干系的也有四家,全都三代不录的话,会不会引发什么变故…”
“变故?”
李二的声音冷如寒刀,
“朕倒是想看看还能有什么变故!正好,玄甲军的刀锋有一段时日没开过刃了,再不磨一磨,我还怕他们生锈!”
此言让庆澈心中一颤,陛下是动了真怒啊,上次动用玄甲军,还是各大世家想要借着灾情发国难财的时候啊!
即便是那时,陛下也是以守为主,保护着梁从文梁从武兄弟二人就职,因为主动去杀人。
这一次希望那些人能明智一些吧,不然的话,长安城中说不准真的要人头滚滚了…
李二不仅没有遮掩这种丑事,反而写下黄榜,令人抄袭,张贴在城中各处。
圣旨一出,全城哗然。
百姓是震惊和愤怒,在林秋布学之前,他们没有钱没有资源,也没有途径去学习,可那些朱门之中的人物,却想要让生活在锦衣玉食当中的废物子弟去入朝为官,当他们脑袋上的青天!
可笑无比!
凭什么?!!
当真如林秋在无名之中所说的那样,贫苦百姓要凿壁偷光,要借着冬日雪映抄书求学,计日已还。
哪怕成绩再为上进,都要受到老师的讽刺谩骂,而那些不学无术的子弟,早有人遥遥的铺好了道路,按部就班就能踏上成功人生吗?
不知者不怪,百姓若是不明白此事也就罢了,最多把这种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是在林秋这段时间以来有意无意的启蒙和扫盲之下,百姓们都知道了这种事背后的意义,因此而造成的喧嚣,远比李二想象之中还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