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32章 接风宴

太后安排的这场接风宴,确实有庆功接风之意。但同时也是各方想利用此次宴会确立新君之举。一个国家总不能长期无君吧!

对于慈安太后来说,她内心里当然是希望林逍遥能够继承皇位。一来,是因为她所处的地位来说,即希望他能子承父业。二来,也是看到林逍遥即有能力,而且在这次平定伪帝与击败北宁之中即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也树立了威望。能有他来继承皇位,即能让大乱之后的虞国快速的稳定下来,而且将来也可期。

但同时,心里也对他是充满了愧疚。也不愿意强迫他来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再加上当初在清阳观时,也把话都说出去了。自然是不能反悔。所以,明面上,她还得支持林逍遥的选择。而拥立他称帝的事,还得交给唐滨这些大臣们来。

而对于唐滨来说,他的处境也与太后有些相似。当初为了让林逍遥出来主持大局,事实也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若是没有林逍遥这个身份的人出现,再加上其能力也确实出众。否则虞国现在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呢,再加上宁国的大军压境,弄不好就会有亡国之危。

可当时他与清阳观的十位大臣都是同意林逍遥的选择的,现在他虽然以朝臣的身份劝进是可以,但也不可能强逼。也只得寄希望于其他的朝臣。

最尴尬的恐怕便成王了。当初让屠炯使计给逼得起兵反抗伪帝林嶷,而且也确实让他早已消退的称帝野心又重新找了些回来。那知局面尚未打开之时,便横空出现了林逍遥这个先皇嫡长子。

若是仅以这样一个身份来说,同为皇室,乃顺德帝三子的他自然是不服的。可他之前便与林逍遥相识,且十分佩服他的才能。后来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后,也就慢慢的打消了称帝的野心。

而且以林逍遥的心性以及身份来说,他登基之后,就算不以靖国之功臣来对待他,但也当不会为难自己。最起码也还可安心做一逍遥王爷。

可若是林逍遥执意不肯当这个皇帝的话,那他的处境可就难啦!虽然他此时已没有了称帝之心,可林逍遥不坐这皇位谁来坐?自然会有人会提议让他来坐。但这样的话,可与当初起兵时大不相同了。肯定会有不少人会反对,甚至包括当初长沙会盟的一些人。

至于像唐滨、闻双、乐随等等这些先帝的老臣,只怕更不会同意让他来坐这皇位。可就算他不坐,如果从宗室里另选人来坐的话。那自己这个身份恐怕就将成为别人的威胁了。因为另选出的来的,无论能力、威望还是出身,恐怕都无法与林逍遥相比。自然会把他这个成王视为皇位的威胁。以后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所以他是十分希望林逍遥能够登基为帝的。

慈安宫的这场接风宴,在一场舞乐声中终于开场了。

大殿的上方并排摆着两张方桌,林逍遥与慈安太后并排而座。或许林逍遥并不太在意,也不是很懂这宫中的规距。像这样能与太后并排而坐的,一般来说只有皇帝和皇后。而王子包括太子这样的尊贵的身份,都只能是在下边的上首位就坐。

一曲歌舞毕,慈安太后举起酒樽面带笑容说道:“诸位卿家!今日是我皇儿出征大胜归来之日。本宫这第一杯酒便是要敬这诸位将军以及边关众多守卫家国的将士们!当然也祝贺皇儿凯旋而归!”

下边的众臣忙端起杯来一起贺道:“臣等谢太后,并祝贺殿下凯旋!”

接着太后端起第二杯酒道:“本宫这第二杯酒便是要谢这次在平定内乱中出人出力的诸位大臣,以及众多将士们。没有大家的勠力同心,如今的大虞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呢!”

众臣附合后,太后又举起杯来接着说道:“本宫这第三杯酒,便要是敬在这次拔乱反正,并驱逐外敌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屠将军、闻将军、魏将军、还有唐相、成王、乐尚书等多位重臣。你们都是我大虞的忠贞之臣,也是我大虞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将。没有你们,我大虞恐怕难有今日。所以这一杯酒,本宫敬你们!”

这话对于其余的大臣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就是太后对这些忠臣良将的赏识和感激之意吗!可对于成王来说,那一口一句的忠臣,似乎都是在敲打自己。让自己千万不能有非份之想。就算功劳再大,且身为皇室,但君臣有别。可也千万别有他想。

三杯之后,众人便是在歌舞声纷纷回敬林逍遥与太后,也相互敬酒。但却没有说正事。唐滨虽然想提却又不便开口。

这时,宗族长老林盛起身施礼后道:“太后,如今那伪帝林嶷已打入天牢有月余。而我大虞却不可一日无君啊!否则日久恐生变乱!臣等宗族之人皆认为,如今的大虞恐怕只有林逍遥殿下方能承继大统,令我大虞中兴啊!”

其实太后内心也是希望能够有威望的重臣来提这事的,如果她不愿意的话,大可说今日乃是接风宴,不谈国事。待日后朝堂上再议,就可能怼回去的。所以太后并未反对,而且林盛身为太常寺卿,又是宗室长老,以辈份来说,太后都还得叫他一声皇叔。所以,以他的身份来提此事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林逍遥坐在那里,也没发言。他就知道会有这样的事。而且这事也是躲不过去的,迟早都得面对的。

一见有他出面来提此事,唐滨忙看了看一旁的兵部尚书乐随、刑部尚书候之杰、户部右侍郎常在宽、御史大夫张孝才等人。

众人也都是心领神会,于是都纷纷起身上前施礼道:“臣等赞同林寺卿之提议,还请太后立林逍遥殿下为帝!臣等皆愿追随并辅佐殿下!”

成王一见,也连忙上前跟着附议。那些还坐着的几位大臣,也都纷纷上前附议。只有唐滨还坐着没动,而是一直看着太后与林逍遥。

而太后肯定是不好出言相劝,更不可能不管林逍遥的意愿而擅自作主的。所以看着众大臣的劝进,她也只好扭头看着林逍遥。虽不知道他会如何应对,但内心即希望他能同意。又怕强迫让他做他不喜欢的事,会让他以后都过得不开心。所以内心是十分矛盾的。

其实林逍遥也早就做好了准备,他知道这事是躲不过的。迟早都得面对。所以包括在回来的路上,他便一有闲暇就思索此事的化解之法。

看了看众人,林逍遥故意等了一会,见太后与唐相都没说话。心里对他们的态度也就猜到了一二,也知他们是不好强逼自己的。但肯定对于朝臣们的劝进也是不反对的。

于是这才说道:“诸位大人!多谢你们的信任,不过咱们今日是我娘为众将所设的接风宴。大家即然要提及此事,也无不可。但还是请大家都先回坐吧,这里不是朝堂,不必如此多礼。”

其实按理说,他叫太后娘,太后心里是十分欢喜的。可是在这样的场合,还是叫母后更合适一些,可林逍遥还是故意依然叫娘,其实也是想让自己离这皇位远一点。

他说完后,可见众人还依旧立于中间。于是他也起身走下台阶后说道:“诸位大人,都先请回座吧!其实我也有话要说,你们不回座,我这话也不知从何说起啊!”

其实林逍遥也是故意这样,让他们回到分列两旁的座位上,以免有了口舌之争时,让他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容易形成一边倒的态势。

众臣一见这样,便也只得纷纷回到各自的座位上,想看看他会说什么。

见众人都回座了,林逍遥这才缓缓说道:“我也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并且咱们大虞无君还不是一日,而是一月有余了。长期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不过在谈此事之前,我想问问诸位,什么样的人才能坐的了这皇位呢?”

听他这一问,林盛忙起身道:“自古以来,多为立长。虽也有立贤的,但却易生乱。如今大虞殿下乃是先帝嫡长子,且才能出众。所以殿下即是长、也是贤,自然是殿下即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他这一番说词,可以说句句在理。林逍遥听罢也是微微一笑道:“林大人说的在理,不过这主要还是只说到了身份的问题。”

不待他多言,林逍遥便接着说道:“皇位继承,自然要讲究皇室血脉,否则那肯定生乱。这点我自然是赞同的。可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十分重要。其一,需得体凉民间疾苦。否则便不知如何爱民!民乃国之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便是血脉再正,也只能是昏庸之君。其二,得有才学。身为帝王来说,最重要的才学当是施政治国。否则,那些只会玩弄权术的帝王,只会为了自己的皇位而不择手段,而无治国之能。就如同林嶷一般,若说阴谋诡计,恐怕在坐的还真没几人玩的过他。可那又如何?于国无利,且弊大于利!”

看了看众人没有反驳,他又接着说道:“我认为,身为帝王,除去以上条件外,还需有创新之力。否则一味的墨守成规,即便做的再好,也顶多是一守陈之君,而难有大的作为。历朝历代,为什么前边的几代君王大都尚不错,而越往后的君王却越不行呢?这便是因为他们自小长于深宫,除了学会权谋之术外,并不懂的以上我所说的这些,更不懂的变法革新。仅是守着那些祖训教条,而不知变通。可国情与天下之势都是在变化的,若不能变革,国家必然走向衰落!最后一点,身为君王,即是群臣的表率,也是天下臣民的表率。所以还需品端德正。以上我说的,不知诸位大人可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