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61章

“比如说,对待物质。”
  “物质是人的必须品,这一点是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没有办法避免的现实问题。”
  “满足生存的物质必须品,这是首要目的;然后,在满足了生存所必须的物质以后,如果你想追求更进一步的物质基础。”
  “那么,加倍努力去获得,自然是理所应当。”
  “与此同时,你也免不了要被物质所裹挟,从而陷入疲敝与痛苦之中。”
  “所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制定自己所需的物质基础,才是能让你免于陷入痛苦与疲惫怪圈的唯一准则。”
  几千块的薪资,非要去追求几万块的生活质量,你不辛苦谁辛苦?
  与之相反,降低你的生活质量与追求,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与之匹配,甚至更加轻松的物质追求,反而可以轻松达成。
  至少,吃饱肚子不成问题。
  后续硬件上来了,在逐步升级,反而活的很轻松。
  “对待社会关系,在这里套用一下儒家的观点。”
  “《八佾篇》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离娄章句》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简而言之一句话,这几段话讲的就是“你对我怎样,我就对你怎样”,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讲究的就是一个双向奔赴,而非是单方面的付出。”
  “至于大儒董仲舒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可以说是披着儒家外皮的法家,讲的是单向效忠关系。”
  “前者是孔孟把它道德化、人伦化,从而变得不可量化,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后者是驯化,是PUA,但同样被人伦化从而披上道德化的外衣。”
  “当然了,这样讲的话,有点以偏概全了。”
  “但是,用于个人选择上,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一切的开端;而上升到社会层面上,由于个体的力量弱小,难以‘以弱胜强’往往会被人忽视诉求。”
  “这个时候,就需要个人努力,充实提升自我能力了。”
  “否则的话,弱小就是原罪!”
  说到底,只有你强大了,别人才会充分的重视,并且尊重你的意见。
  反之,没人会尊重你。
  “君可以不臣,因为君强大;臣可以不君,因为臣有能力。”
  “小徐有些话,还是说的保守了,没有撕破。(坏笑)”
  “总而言之,你只要成功,强大、有钱,放屁都是不同凡响的;反之你弱小,没钱、无权,张嘴喘气都是在污染空气。”
  ——
  “而如何才能够让人,在这个自然与社会的裹挟下,可以实现自由,不为外物所累呢?”
  徐凤歌道,“庄子,也给出了他的答案。”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是古代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
  “不为功名利禄而劳心劳力,不追求名利权位,而是放下自我,尽可能接近自然、平和、超然的状态,从而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这段话中,“已”、“功”与“名”都是指自我意识与个人利益。”
  “至人,神人与圣人,他们都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利益与欲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与自我无关了。”
  “因此,他们不会去追追求功名利禄,也不会把自己的成就归于个人能力,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无私的境界。”
  “但是对普罗大众来讲,无功、无名、无利而“物我两忘”的境界,太难以达成了。”
  “针对大众的劳苦与疲惫,只能说,在适当的满足个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以后,不要去过多的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有多大的锅,下多少的米。”
  “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这样就不会被外物所累,被物质牵着鼻子走,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逍遥游”的境界。”
  过多的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肯定会让人疲惫,劳苦。
  与之相反,在满足个人必须的物质以后,不要去追求更多的物质,反而可以逍遥。
  而对人际关系上,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与看法,就不会被他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
  名与利,要适当的追求。
  反而,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逍遥境界.

第六百九十一章:社会困境对日本的影响及神逻辑
  “要说社会环境对一个人,乃至集体影响程度最大的地方,非日本莫属!”
  “日本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它典到让外人看来,它整个社会氛围到了非常吊诡的地步!”.
  “甚至,它整个的社会都显得特别的压抑,冷漠。”
  徐凤歌接着说道,“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其实还是很容易理解的,这帮小矮子脑筋很轴,非常容易钻进思维怪圈之内。”
  “只要你稍微了解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内核,就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他们。”
  “比如说,为什么否认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等。”
  毫无疑问,这个话题无疑会牵扯到观众老爷的兴趣。
  对待日本这个国家,让大多数国人恨得牙痒痒的事情就是,他们否认侵华战争以及南京大屠杀。
  哪怕证据确凿的摆在他们面前,这帮东洋妖孽依然矢口否认。
  甚至是面对二战盟国法庭的审判时,这帮战犯依然在否认,狡辩,不认罪。
  这让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不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及其社会文化属性的人看来,只会认为小日本厚颜无耻到了极点,也不要脸到了极点。”
  “然而,一旦你知道了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内核,以及他们的思维逻辑。”
  “对待日本的种种吊诡行为,你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了。”
  “这背后涉及到的核心,就是日本社会的“等级氛围”与“耻感文化”。”
  徐凤歌说,“先说“耻感文化”,这玩意还是从咱们这儿传过去的,儒学的“礼义廉耻”。”
  “但是日本这个国家,要说学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所有人去效仿的。”
  “只不过,日本学习的成果也仅限于在学习态度上了。”
  “他们在学习他国文化的时候,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我好像会了”但是,为什么会了,这文化背后的核心意思是什么,他们不懂。”
  “只学其形,而不得其神。”
  “最终止步于,我的优势很大。”
  “看上去日本什么都学,虚心好学的态度很让人动容,从三国曹魏时期的「邪马台国」,到唐朝的遣唐使与鉴真东渡日本。”
  “对我中华文化及其衣冠礼制,日本可以说是全盘接收。”
  “然而就像我刚才所讲的那样,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学的面目全非,全学歪了。”
  又道,“从大而化之的角度去讲,耻感文化是大众注重廉耻的一种心态。”
  “在这种文化氛围内的人,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讲“知耻”,《礼记·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