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11章 我给政哥当外挂11

诸子百家的各弟子们也陆陆续续的来到咸阳,他们有被长歌的技术钓过来的,也有被政哥的政令吸引来的。

这些人更多的是想搏一个未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真心为大秦发展努力的,可不管为了什么,只要来就有工作,就能为大秦发光发热。

最先来的就是墨家、农家和医家,来的人还不少,光是弟子就有上千人。

都是被长歌的鱼饵钓过来的,冯劫和王绾早就把《天工开物》分开记录,整理成一本本的小册子。

那么多的技艺,不可能一下都给他们,自然是要紧着最重要的事情办,比如农具,比如活字印刷等等。

墨家算是最早的理工型人才了,如果能传承下去,近代欧美的那些发明简首弱爆了好吗?可惜这样一个学派,在秦后却销声匿迹了。

“钜子,这技艺简首如同神著,神龙大人果然厉害!”墨家的弟子看着大人交给他的图纸,不由赞叹出声。

如今墨家的钜子是孟胜,看着这些图纸也是激动不己,同样赞叹道:“的确巧夺天工,传令下去,让弟子们用心钻研,莫要辜负了这些图纸。”

“唯!”弟子应声。

孟胜此时无比庆幸说服长老们,带着弟子来了咸阳,否则这样的图纸,又如何能见到,墨家崛起的机会也必定会错过。

如今陛下重视各家学派,墨家又岂能居于人下。

与其他的学派不同,墨家的弟子们简首就像疯子,他们对这种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不仅喜欢动手,还愿意动脑子,典型的理科人才,弄不明白的事情,哪怕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弄明白。

就好比这些要做出来的农具,织具,每一处的设计都精妙无比,让这些墨家弟子犹如老鼠掉进了米缸里。

农家的弟子们则跟着傀儡上课,犹如一块海绵,每天都在吸收着新知识。

农家学派的创始人叫许行,和孟子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主张“君民并耕”“市价不二”,反对社会分工和商业剥削。

这是一种近乎“天下大同”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就注定是被打压的,再加上皆穿粗衣、编草鞋,以农耕为生,即便作为独立的学派,也渐渐泯然于众。

如今的农家领导者叫陈升,是许行的徒孙,这次来咸阳,一是为了亲眼看看那亩产二三十石的新粮种,二是为了拯救眼看就要寂寂无名的农家学派。

“老师,来到咸阳后才知晓,之前所学简首如沧海一粟,弟子羞愧。”陈升的弟子在下课后,一脸羞愧的表情说道。

陈升点头,“是啊,和夫子比起来,我们差的太远了,告诉众弟子,一定要记好笔记,可终生受益。”

他说的夫子就是傀儡,如今每天都给他们上课,先把知识学会,春耕时才能发挥所长,每天讲的都是沤肥,套种,扦插,嫁接,以及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等。

农家弟子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种植方法,还有那些他们从未听过、见过的粮种,一个个都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学习,准备在春耕时大干一场,誓要种出最高产的粮食,不辜负神龙大人带来的粮种。

医家也是如此,看到那些医书,简首如获至宝,每天都忙着抄录,夫子说了,可以抄录后带回去,这可是能传家的典籍。

不光抄书抄的快乐,学习也学的快乐,尤其是外科的缝合,消毒以及护理,更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就连嬴政的专属御医夏无且(ju一声),都跟政哥请假来了研究院,每天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

研究院这边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而文学院那边则是热闹很多,自古文人相轻,都觉得自家的学说才是最好的,每天辩论,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对于这些,嬴政是不管的,只要不打起来,不死人,爱怎么争论都行。

同时,火炕技术在傀儡的帮助下,也开始慢慢推广,最先推广的肯定是咸阳。

咸阳郊外的一个村子里,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一家茅草房里,几个七八岁的小童正看着新垒好的火炕,有个特别的好动的小童,还想伸手摸摸那未干的泥土,被一旁稍大孩子阻止。

“仓,莫要胡闹,这泥还未干,不许乱摸。”

“大兄,我就是看看,这炕真的会热吗?”

“肯定会的,没听那些匠人们说吗,等炕面干了,只要烧柴就可以热,严冬也就不冷了。”

外面的一个汉子正在劈柴,听着几个孩子叽叽喳喳的声音,疲惫的脸上浮现出笑容,这火炕还是他去城里做工时,听那些城里人说的,他还亲眼见过那造好的炕。

这才狠了狠心,用赚来的工钱造了炕,这样严冬时,老人和孩子们才不会冻到。

听里长说,以后还有农家弟子来教他们种地,种的还是神龙大人带来的新粮种,就连农具和耕牛都可以赊欠,等收获后再还银钱。

他想着,等春耕时,就去衙门赊一头耕牛回来,还有农具,多开一些荒地出来,这样孩子们就能吃上一顿饱饭了,日子也是越来越有盼头。

“良人,你真的要去赊欠耕牛吗?万一咱们还不上怎么办?”妇人担忧的看向丈夫。

“肯定能还上的,里长说,耕牛可分五年还清,咱们每年还一点,不农忙的时候,我还可以去城里做工,实在还不上,我就报名去北边修长城抵债,总有办法解决的。

对了,我这次进城,听城里人说,还有织布机售卖,也可以赊欠,每个月还些麻布就行,这织布机也是神龙大人带来的图样,由墨家弟子打造出来的。

据说织布的速度特别快,熟练的女子,两三天就能织一匹麻布,你要不要去赊一台回来?

孩子越来越多,最小的几个连件寒衣都没有,万一冻病了怎么办?”

汉子停下手里的活计对妻子说道。

妇人也思考了起来,她以前都是用腰机织布的,他们买不起纺织机,倘若真如良人所说,能两三天织一匹布,那家里的日子就会好过许多。

“良人,要不明日咱们先去城里看看?倘若可以,我想赊一台回来,也能多卖一些铜钱。”妇人犹豫着开口。

“行,明日我跟你一起进城,那售卖织机的铺子,就在咸阳令署衙旁,是署衙的官老爷们负责卖,只要拿着户籍登记,就能赊欠。

这是陛下专为我等黔首开设的铺子,旁人是不能卖的,如今城里的变化很大,我都差点走丢,人也特别多,很多文人来来往往的,都是近期来咸阳的。

你明日一定要跟紧我,万一挤丢了,就找不到人了。”

汉子交代着妻子。

“放心吧良人,我一定跟紧你。”妇人郑重的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