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8章 坏事变好事

送别的事情,如探病,其实不适合喝酒,但是大家已习惯他这种不着边际的举动。

李太太笑嘻嘻示意孙儿接住礼物:“谢谢张先生。”

老张谦虚回答之后大声问:“王大爷怎么没来吗?”

“可能是家事忙没赶上吧。”

付氏姐妹闻言神色各异。

“也许他们家里准备大礼包呢!刚才还在跟我聊这事儿,说打算四家人一起送份厚礼。”

这话吸引了不少目光。

阎大哥是什么人,谁都了解。

以前惯例四家一起送礼物,量很少。

今天转性不成?

不过老张言之凿凿,不像撒谎。

他也确实是实在,不说假话。

老张走后,李太太才撇撇嘴——老张真不识抬举,不懂得礼貌周全。

老张到院子里见到邻居许叔,便提及阎家的事,说要准备大礼送给李太太,让周围的人都听闻此事,引起关注和讨论。

即使许叔平时不太喜欢他,也要保持表面和平相处。

老张继续向其他邻友散布这个消息。

最终大家好奇起来,甚至猜测阎某是想让儿子娶媳妇拜师学艺。

办妥后,老张又来到一群孩子练习武术的地方,在他们面吃糖果取乐,引得孩子们分心动作走样。

老张笑呵呵看着有趣的样子。

“这么大个成年人,别跟小孩子开玩笑!”

冯丽莉有些生气。

老张只得意犹未尽地离开。

不久阎某提着一包糖与三大爷一起去探望中院的老人。

刚碰到傻根,见对方眼光明亮。

“这是去看望贾女士吗?”

“不是她难道是你?”

语气明显带着情绪。

按常理他想找几家联合出资,但他们家境困难,经常要靠他的帮忙。

欠下的钱条数不清楚。

李老三的三个儿子早已放弃了,为了维持些体面,他自已硬着头皮买了一包糖去探望。

老憨见到李老三只带了一袋东西,便打趣道:“大爷,不是说你这次要送大礼吗?这一小包有什么特别,值得夸成大礼?”

“听谁说的这风言风语?”

李老三不高兴地回应。

“院子里都在传啊。”

老憨并没有隐瞒。

“谁那么爱传消息啊!”

李老三方才反应过来,这是当初他和赵老二说话的时候,被赵老二给传播出去了。

真是多事!自已随口一说,就被传得沸沸扬扬。

贾大茂也看到李老三提着一小袋子东西,打趣问:“呦,大爷,都说您要送大礼,里头装了啥好东西?”

“关你的事!”

李老三大声回了一句。

路上,李老三没少挨嘲讽,心里那个懊悔,早知道就不该和赵老二扯闲话。

这些人怎么这么八卦,随便几句就在院子里传开了。

看望完张婶子回到家后,母亲叹气说:“这事本不该找赵老二聊,这家伙太精明,肯定猜到了你在打什么主意。

现在这是在报复呢。”

赵老二平日很低调,让李老三忘了他的厉害。

最后只能感叹:“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古人诚不欺我……”

那天,林家迎来了喜事,因为知青根仔终于回来了。

为庆祝他归家,林家还特意给他准备了一桌子丰盛饭菜。

“奶奶,您的腿怎么啦?”

根仔关切问道。

见着家中情况,想起那件事时更是心疼。

林大妈笑着掩饰道,“没关系,只是外出做工不小心出意外了。”

林根以为她是生意出状况,心情沉了下来。

林大妈以为他在心痛自已受伤忙安慰他,“我没事,断了腿最近赚更多了。”

这句话是实情,因她断腿,讹诈起人更加方便顺手。

“奶奶你不用太劳碌了啊。”

根仔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秦嫂注意到儿子情绪不对,“根仔,在外面出啥事了吗?是不是在外边结婚了?”

根仔拼命摇头。

“没有!”

他确实想但没机会,何况他也庆幸躲过了阎家里发生的种种,免于陷入困境中。

这个四合院原本是钢厂职工家属区一般存在,生活无忧,人们十分艳羡的地方。

然而因他们这些人家的拖累收入降低,成了闻名的贫穷院子。

“到底是咋回事儿,和妈说。”

秦嫂知道自已孩子,认定儿子有心事。

根仔实在瞒不住,坦陈道:“在村里日子艰难。

一次熬不过去找人碰瓷试试赚钱。

结果人家完全不懂啥叫法律,甚至打我一顿。

幸好我赶紧求饶,差点遭更大的祸。

更糟糕的是,他们把事儿讲给其他知青听了,我在农村声誉扫地,都没法找个对象。”

秦嫂和林大妈一听反而松了口气,心想这反而是坏事变好事。

根仔有点郁闷:“你们倒是挺高兴?”

林大妈解释道:“咱要求不高,只要别真在那儿结婚就好了。”

根仔不服:“我即使在那结婚也会回来离婚。”

“你以为容易啊?”

秦嫂压低声音:“像阎解放他们并不是自愿领回媳妇来,都是姑娘们找上门强办结婚手续。

所以,村里的女娃娃路子宽,缠住你就甩不掉。”

听完此言,根仔感到庆幸起来:原来这样,或许乡下名誉差倒成了一件好事?

而赵老二是听说根仔回来了,却没放在心上,只想着如何能重返大爷之位。

毕竟过去总被人称为大爷已成了习惯。

现在突然少了称呼,感觉怪难受。

他正思索该如何恢复地位并名正言顺地带大家发家致富。

外界的风吹得少了些,商业活动也要开始了。

重新坐上大爷之位或许能够带领众人更好地发展。

经过李先生教导的院子,居民们都练就了出众的待人接物能力,并且难以受骗。

这种情况下,李先生认为最适合他们的就是为他打工。

于是李先生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一套打工策略:先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然后再发放工资,使工资和开销大致平衡。

在平日里,李先生也会不失时机地灌输创业艰辛的理念,用以提醒人们创业者失败后的沉重代价,防止他们自已创业,始终愿意为李先生效劳。

孩子们的存在让这个计划更加可行——几乎每户都至少有一个孩子,这是推动这一策略的理想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