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沈万三为何能够驾驭这些细丝而不是被它们控制,荆文才推测可能是因为他的家族血脉与众不同。
证据就在那鬼船上遗落下来的金币银块上。
而汪大师带走的带有红白细丝的石头应该是沈家后人遗留下的东西。
海底墓里或许也有这样的石头存在。
一个普通风水师发现了连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没有意识到的秘密:红白细丝具备复制物品的功能,但这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比如与沈氏家族成员的特有血液结合后。
否则它们就是极其危险的存在。
但是汪老师追求的目标并非财富,而是永恒的生命。
当他意识到细丝可以延长生命时,便将它们带去海底进行实验,并确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左配殿里的那对形似眼睛的黑色石球。
想到这里,荆文才都感觉到背后一阵冷汗直流。
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牵扯到了如此错综复杂的往事和龙国历史上的著名传奇人物!
好奇之下,他又开始思考是否还有现代继承了沈家奇异体质的人活着呢?
就在他自认为已经理清头绪的时候,系统再次给出了提醒。
“主人,在你对红白细丝复制性质的理解中存在误区。”
听到这话,荆文才愣住了。
重新仔细地分析了一番也没有发现逻辑错误所在。
最后,系统点明:“你高估了红白细丝的作用。”虽然它们能够做到某种意义上的“克隆”,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制。
其原理在于接触目标后分裂成无数更细小的部分,从而模拟成原物的样子。
实际上仍旧是由原始的红白色物质构成,仅仅外形相似而已,类似于古代障眼法的技巧。
可是这样的话又说不通了。
明朝时期那艘鬼船上的金银财宝分明是真的而非虚幻物体。
另外由分裂产生的复制品应该不具备永久性,否则系统也不会强调这与传统意义下所讲的不同。
于是,荆文才得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这简直是颠覆常识的想法!
假设当时使用假金银进行欺诈活动的就是沈万三本人呢?并且通过协助朝廷搜刮民脂民膏实现了巨额积累。
最终却因过于激进的行为遭到报复性流放以及家庭破产。
众所周知,大明第一位君主对待商人群体的态度极其恶劣,视之为社会毒瘤。
尽管态度强硬,实际征收税费却相对偏低。
按照老朱的看法,给生意人征税等同于变相抬举他们地位。
唯有农民才配向国家纳税。
这样一来似乎解释通了看似矛盾之处。
原来朱皇帝利用沈万三提供的伪币作为工具,大规模掠夺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资产。
表面上反对富甲一方的大户,私底下却纵容其盟友肆意妄为。
而那些伪造的金银财宝,则充当了最佳的掩护。
沈万三用它们跟其他商人做买卖,结账。
他这生意基本上是空手套白狼,而那些拿了钱的商人们,得到的则是红白细线变成的金银!
谁也不知道沈万三究竟帮朱元璋坑了多少大明商人,最后才把自已变得那么有钱!
让荆文才更惊讶的是,历史记载显示,沈万三之所以发财主要是靠海外贸易!
这里面就更有说道了!
国家一直限制出海,一直到清朝还关着大门不与外界接触,这条禁令最早就是朱元璋立下的。
既然不许出海做买卖,那沈万三又是怎么依靠海上生意发财的呢?
显然在国内把水搞混之后,他又转向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去了。
他还不是普通的海外贸易,而是有朝廷允许的特殊权限!
然而自从沈万三开始帮朱元璋做事那一刻起,他就应该预见到自已的结局。
古人说过:“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当你失去利用价值时,就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
荆文才好奇,朱元璋到底知不知道沈万三能变出钱来全仗着这些神奇的红白丝线呢?
要是他知道,可能就不会追问那个所谓的“聚宝盆”的事情了。
也不会让沈万三的儿子掌握同样能力。
所以他很可能是不知道。
在与皇帝的合作中,沈万三显然是留了一手。
关于“聚宝盆”的故事,不过是讲给天下百姓听的一则神话故事,也是为了糊弄皇上编造出来的。
一位传说中的商人和同样有名的帝王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历史上显得神秘莫测。
想到这里,荆文才觉得这种复制术挺没意思。
要是复制有时效性,作用范围又窄,比如沈万三只能造金子银子,那就更没劲了。
作为盗墓界的老前辈,已经活得比普通人数百倍还长,还会缺这几个钱吗?
于是他说:“这就是你说的神秘礼物?也没什么了不起。”
系统却回答说:“如果是这样的话,的确称不上有多特别。”
“但如果这些细丝可以升级变强呢?”
“能够永久无限制地复制任何东西!”
听到这,荆文才再次被激起了兴趣。
这样的本领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之术!
比起沈万三那种局限性大的复制品来说强大无数倍!
只要有足够的红白细线,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无限复制。
“怎么样才能提升它们的能力?”荆文才问。
“需要用那些形状像眼睛一样的矿物。”
……
考古队伍向外发出了求援信息,在甬道里等待救援的同时先暂时休息了一下。
等到秦红燕传来回应的消息,大家顿时都轻松了许多。
不仅军方愿意出手相助,而且还诚恳地希望荆文才能把《笔记》剧重新播出来。
这份诚意似乎也打动了导演。
因此,《笔记》电视剧第二部终于重启放映!
导演甚至开启了一个特别版四集连播模式。
看起来像是想赶紧赶上现实中的进展速度。
观众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安排背后的意图,大家都在盼望考古队员们能够吸取教训。
希望不要再接下来进入右配殿时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