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气氛曾经因叶倾尘推行新型农业灌溉技术而剑拔弩张。以礼部尚书林渊为首的一众大臣,起初坚决反对这项举措。他们认为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传统的农业模式延续多年,贸然推行新的技术,无疑是在冒险,搞不好会扰乱民心,破坏国家的稳定。
林渊身形修长,面容清瘦,此刻身着一身庄重的朝服,站在朝堂之上,神色严肃。他拱手向皇帝奏道:“陛下,叶倾尘所提新型农业灌溉技术,实乃离经叛道之举。自古以来,我朝皆依传统农耕之法,百姓安居乐业。如今若强行推广此新奇之物,恐百姓难以接受,引发动荡啊。”
户部侍郎苏文也随声附和:“陛下,这新技术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巨大,且不说成效未知,万一失败,必将损耗国库,加重百姓负担,还望陛下三思啊。”
其他几位大臣也纷纷点头,朝堂上一时间反对声此起彼伏。叶倾尘站在一旁,心中焦急却又无奈,她深知这些大臣是出于对传统的尊崇和对国家稳定的担忧,但她坚信自已的研究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微微皱眉,目光在众大臣之间扫视:“朕意已决,叶倾尘所提技术朕已详细了解,值得一试。诸位爱卿莫要再争,先看看试行结果再说。”尽管皇帝力排众议,但反对的大臣们心中依然充满疑虑,对叶倾尘的态度也十分冷淡。
时光匆匆,新型农业灌溉技术在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在一处试点地区,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巨大的水车缓缓转动,清澈的河水被源源不断地提引上来,顺着新修的水渠流向广阔的农田。农民们站在田埂上,看着水流滋润着干涸已久的土地,眼中满是惊喜与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曾经产量低下的农田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农作物在充足的灌溉下茁壮成长,绿油油的麦苗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一片丰收的景象。到了收获季节,农民们满心欢喜地收割着的粮食,那堆积如山的谷物让他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这些消息逐渐传回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些原本反对叶倾尘的大臣们,心中虽然有所动摇,但依然半信半疑。林渊在府中与幕僚们谈论此事时,微微摇头道:“虽说传来的消息皆是一片大好,但谁能保证其中没有夸大之词?说不定只是一时的景象罢了。”然而,他的语气中已经没有了当初坚决反对时的强硬。
与此同时,苏文也在暗中派人前往试点地区调查核实情况。他派出的亲信在当地仔细走访,与农民交谈,亲眼目睹了新型灌溉技术带来的巨大改变。农民们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道:“以前俺们这片地,年年靠天吃饭,收成好的时候勉强糊口,遇上干旱,那日子真是没法过。如今有了这新的灌溉法子,收成翻了好几番,俺们打心眼里感激叶姑娘啊!”
亲信回来后,将详细的情况如实汇报给苏文。苏文听后,心中大为震撼。他开始反思自已当初的反对是否过于草率。回想起朝堂上自已言辞激烈地反对叶倾尘,他不禁有些惭愧。
而在朝堂之外,民间对叶倾尘的赞誉之声也越来越高。百姓们感恩她带来的新技术,不少地方还为她立了碑,以表达感激之情。这些情况也传到了大臣们的耳中。一些原本立场摇摆的大臣,开始意识到自已或许真的错了。
终于,皇帝决定在朝堂上再次讨论新型农业灌溉技术的推广事宜。这一天,朝堂上气氛与往日不同,少了几分剑拔弩张,多了一些期待和审视。
叶倾尘率先出列,向皇帝和众大臣呈上了各地试点的详细报告。她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新型农业灌溉技术在多地试点已取得显著成效。从报告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百姓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皇帝微微点头,示意叶倾尘继续。叶倾尘展开一幅地图,指着上面的标记说道:“在这些试点地区,我们通过合理规划水车、水渠和蓄水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水资源,使得原本干旱的土地变为肥沃的良田。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完全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此时,林渊站了出来。他的神情略显复杂,拱手向皇帝奏道:“陛下,臣前些日子派人去试点地区考察,所见所闻确实如叶姑娘所言。看来臣之前对这新技术有所误解。臣愿向陛下和叶姑娘赔罪,同时,臣也愿意全力支持此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朝堂上一片哗然,众大臣没想到一向坚持传统、坚决反对的林渊会突然转变态度。林渊转头看向叶倾尘,微微躬身:“叶姑娘一心为国为民,所做之事皆为国家长远发展着想。此前是本官目光短浅,还望叶姑娘莫要怪罪。”
叶倾尘连忙回礼:“林大人言重了。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如今目标一致,还望以后多多合作。”
苏文也紧随其后出列:“陛下,臣同样认识到了自已的错误。这新型灌溉技术的确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臣也愿尽自已的力量,推在技术的推广。”
其他几位原本反对的大臣见状,也纷纷表态,愿意支持这项技术。朝堂上的风向瞬间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反对声一片,到如今几乎是一致的支持。
皇帝看着这一幕,龙颜大悦:“甚好,甚好!如今诸位爱卿能放下成见,共同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实乃我朝之幸。叶倾尘,接下来的推广工作,你尽管放手去做,有诸位大臣相助,朕相信必能顺利完成。”
叶倾尘跪地谢恩:“多谢陛下信任,多谢诸位大人支持。臣定不辱使命。”
此后,林渊利用自已礼部尚书的身份和影响力,在文化层面宣传新型农业灌溉技术的好处。他组织文人墨客撰写文章,歌颂这一技术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福祉,让更多的人从思想上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苏文则发挥自已在户部的专长,合理调配资金,确保推广过程中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他仔细核算各项成本,力求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他转变态度的大臣们也都各司其职。有的利用自已在地方上的人脉关系,协助叶倾尘挑选合适的推广地点;有的负责组织工匠培训,确保各地能够顺利打造和安装灌溉设施。
在大臣们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农业灌溉技术的推广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原本一些对新技术心存疑虑的地方官员,看到朝中大臣们如此积极支持,也纷纷改变态度,全力配合。
在一次地方官员进京述职的会议上,各地官员纷纷汇报新型灌溉技术在当地的推广成果。有的地方官员兴奋地说道:“陛下,自从引入这新型灌溉技术,我们那里的荒地都变成了高产田,百姓们的收入大幅增加,社会治安也变得更好了。”其他官员也纷纷响应,讲述着各自地区的喜人变化。
皇帝听着这些汇报,心中满是欣慰。他看向叶倾尘和一众曾经反对如今支持的大臣们,感慨道:“今日的成果,离不开诸位爱卿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林爱卿、苏爱卿等,能够正视自已的错误,积极转变态度,为国家做出贡献,值得嘉奖。”
林渊等人连忙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等不过是做了应做之事。”
会议结束后,大臣们走出朝堂。林渊和叶倾尘并肩而行,林渊微笑着对叶倾尘说道:“叶姑娘,经过此事,让我明白不能一味守旧,要敢于接受新事物。以后还望叶姑娘多多奋享新的想法,我等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努力。”
叶倾尘笑着回应:“林大人客气了,能得到大人的支持和认可,是倾尘之幸。未来我们携手共进,定能让国家更加昌盛。”
随着新型农业灌溉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广,国家的农业生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百姓生活富足,社会更加稳定。曾经因反对叶倾尘而引发的朝堂纷争,早已成为过去。大臣们在这次事件中,不仅看到了新技术的力量,也学会了在面对新事物时,放下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和接纳,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段大臣们转变态度支持新技术的佳话,也被史官详细记录下来,成为了王朝历史中一段闪耀的篇章,激励着后世子孙不断创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