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孩子展现出的惊人天赋后,苏瑶和赵辰深知,要让孩子的天赋得以充分发展,必须给予精心的培养和引导。为了培养孩子的天赋,他们不惜一切代价。
赵辰首先开始四处打听,寻找在各个领域的名师大家。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向人们请教,托关系找人推荐。每得到一个可能的线索,他都会亲自上门拜访,诚恳地请求对方教导自已的孩子。
终于,经过多方努力,赵辰打听到了一位在绘画界颇具声望的大师——李老先生。据说李老先生的画作千金难求,他对于绘画的理解和技巧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赵辰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孩子的几幅画作,来到了李老先生的府邸。
门房通报后,赵辰被请进了客厅。李老先生坐在太师椅上,目光扫过赵辰带来的画作,脸上没有太多表情。
赵辰紧张地说道:“李老先生,犬子在绘画上似乎有些天赋,还望您能指点一二。”
李老先生沉默片刻,缓缓说道:“这孩子的画,有几分灵气,但基础尚缺,技法生疏。”
赵辰一听,心中一紧,连忙说道:“老先生,只要您愿意收他为徒,我们全家定当感恩戴德。”
李老先生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好吧,看在你一片诚意的份上,我可以试试。但这孩子能否有所成就,还得看他自已的努力和悟性。”
赵辰大喜过望,连连道谢。
回到家中,赵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苏瑶。苏瑶激动得热泪盈眶,夫妻俩开始为孩子准备拜师所需的一切。
拜师的那一天,赵辰和苏瑶带着孩子,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早早地来到了李老先生的府上。孩子恭恭敬敬地给李老先生磕了头,行了拜师礼,正式成为了他的弟子。
此后,每个周末,无论风雨,赵辰都会亲自送孩子去李老先生那里学习绘画。孩子在李老先生的指导下,绘画技巧突飞猛进。他开始懂得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情感,如何构图才能使画面更加生动。
然而,仅仅在绘画方面培养还不够。苏瑶发现孩子在诗词方面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于是她又开始为孩子寻找诗词方面的名师。
经过一番打听,苏瑶得知城外的青山寺中有一位高僧,法号慧空。慧空高僧不仅精通佛法,对诗词也有很深的造诣。苏瑶带着孩子,亲自前往青山寺拜访。
慧空高僧见孩子聪慧可爱,又对诗词充满热情,便答应偶尔为孩子指点一二。
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学习诗词,苏瑶和赵辰在家里为孩子打造了一个小小的书房,里面摆满了各种诗词典籍。每天晚上,苏瑶都会陪着孩子在书房里诵读诗词,讲解其中的意境和典故。
除了绘画和诗词,孩子在音乐上的天赋也不能忽视。赵辰不惜花费重金,从远方请来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这位音乐家擅长多种乐器,尤其是古筝,演奏起来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音乐家来到家中后,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孩子每天都要练习数个小时的古筝,手指磨出了水泡,但他从不喊苦喊累。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他怎么也画不好一幅画,急得直掉眼泪;有时候,诗词的格律让他感到困惑,怎么也无法理解;还有时候,古筝的指法太难,他怎么练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
每当这时,苏瑶和赵辰都会在一旁鼓励他,给他讲一些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为了让孩子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灵感,苏瑶和赵辰还会带着孩子游历名山大川。他们一起登上泰山,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一起游览西湖,领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一起漫步在苏州的园林,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静。
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孩子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画作在当地的比赛中获得了奖项,诗词作品也被收录在一些文集里,古筝演奏更是在一次重要的场合中获得了满堂喝彩。
看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苏瑶和赵辰感到无比欣慰。他们知道,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